15所的113电子管计算机:字长31位,速度每秒1500次,内存1024字。从图片中可看到中科院“八一”机就是“103”机。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7电子管计算机。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7计算机:字长32位,平均运算速度每秒250次,磁芯存储器1024字。华东计算所研制的J-501电子管计算机:字长44位,速度毎秒5万次,内存4千至8千字,有电灼打印机。
二,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的兴起:
哈军工441B晶体管计算机的诞生,121机(DJS-21),112机(DJS-5),108乙机(DJS-6),X-2机的试制成功,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免费我国全面转向第二代计算机的生产。
六十年代初,738厂隨着批量生产103机,1961年出现了质量问题,因机器运转不稳定,进行停产质量整顿工作。技术人员解决了103机存在“工艺和元器件”的技术问题,又增加磁芯存储器作为内存,延长了该机的生存时间共生产四十五台。104机才生产七台,最后一台用户是鞍钢,1963年,电子管计算机已经不再受欢迎,用户宁可等几年也要用晶体管计算机。
这期间,国内科研机构和专业厂家已经在做研制晶体管计算机的前期工作。哈军工的44lB机釆用隔离阻塞电路的脉冲变压器因人工绕制一致性差,生产效率低。15所的与-非门电路,使用的元器件适于大规模生产,长远可实现集成电路化。两种基本电路的选用就看生产厂家的选择。因而出现了采用不同基本电路的不同型号,不同厂家的计算机。从时间上看,从1963年到1966年之间。哈军工研制的441-B晶体管计算机交天津电子仪器厂批量生产。哈军工的44lB-III计算机字长40位,运算速度每秒2万次,内存8192字。
1965年6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9乙型计算机,字长32位,内存容量2X4096字,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,这是我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。1967年8月成功完成109丙大型晶体管机,字长48位,内存分别为32千字,4千字,运算速度每秒l1·5万次。无109整机图片,下图是109机磁芯存儲器机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