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我国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和相应的领军人物在许多文件、图书、传媒中大量报导。鉴于当时的年代,计算机是属于最先进的科技产品,而且在各种领域,特别是国防重大工程中的地位和属性,是属秘密级,甚致是绝密级。因此有关计算机的照片资料不允许拍摄和公开报导。本文将主要从计算机的图片入手,按照计算机的发展年代:从第一代电子管电子计算机、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、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进行排列,这些是作者亲身经历和从事的一生事业。
在我国第一代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仿制苏联计算机开始,第二代机从六十年代初开始,黑客一般接什么单完全立足于自力更生,自主开发,直至七十年。第三代机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,在改革开放后,引进国外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和自主研制相结合的道路。
图片中的计算机仅作简单技术参数的叙述,有些机型还没有搜寻到相应图片。
一,20世纪四十年代1946年2月15日,美国发布全世界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ENIAC研发成功,该机使用17468支电子管。二,1947年前苏联开始研究计算机,用了5年时间,研制成功M-3电子管小型电子计算机和БЭCM-II大型电子管电子计算机。前苏联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,援助建设156项工业项目。在计算机方面中科院计算所引进前苏联的M3小型机和БЭCM-II大型机,通过厂所合作由北京有线电厂(738厂)生产这两种计算机。103机:定点操作,字长32位,内存磁鼓1024字,运算速度每秒30次,后改进用磁芯存储器,容量1024字,速度提高至每秒1800—2300次。上图片是738厂第二台104机曾计算核工程。
在738厂生产的104机。
104机:浮点运算,字长39位,内存磁芯存储器,2048至4096字,平均运算速度:1万次,还有外存磁鼓存储器,磁带机,光电输入机,打印机等设备。
这两种机定为DJS-103小型计算机和DJS-104大型计算机。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初,738厂开始批量生产,供应国内急需计算机的部门使用。隨后许多单位,研究机构,高校掀起了仿制103机的热潮。有能力的单位是在103机基础上求創新。保守一点的单位照样复制,甚至向厂家采购零部件自行组装调试。像二机部购买的104机是738厂生产的,用户自已调试可以快速培养计算机人才。这个时期各单位都在研制电子管计算机。
15所(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)试制的113机,102机,117机,华东所507机,中科院计算所的119机,北大的“红旗”机,哈军工的901机,和4001机,清华大学的911机的电子管计算机在六十年代初期试制成功。